【航运交易公报】原创 | 上海: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 专访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总经理宋春风

 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必定是航运保险市场高度发展的城市。2019年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达43.7亿元,在全国占比23.5%,成为中国航运保险市场中心,国际市场份额名列前茅。上海已成为内地保赔保险机构最为集中、市场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

1.jpg

《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跻身全球前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保险业务开展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有待发展提高的地方?对此,《航运交易公报》记者对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船保)总经理宋春风进行了专访。宋春风表示:“对标国际顶级航运中心,上海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上海有条件、有能力借鉴国际顶级航运中心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2.jpg

记者:中船保自搬迁至上海以来,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

宋春风:为更好支持“一带一路”和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2015年9月,上海市政府与中船保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2016年5月,中国首家国际保赔管理企业——中船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17年10月,中船保经营总部正式搬迁至上海,落户虹口区北外滩。中船保经营总部迁沪入选了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中心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大事件”。经营总部迁沪标志着中船保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于中船保业务发展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是带动航运保险市场发展。上海及其辐射的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华东地区是中国水路运输颇为活跃的地区,大量优质航运企业聚集在这里。中船保经营总部搬迁至上海,更加贴近船东企业、贴近航运市场和航运保险市场,优化航运保险产品供给,更好满足航运企业现实需求,提高了这一地区航运保险市场活跃度和成熟度。搬迁至上海的第一年,中船保业务规模增长约30%,由此跃居全球同行前十,这些充分说明了中船保为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完善国际航运中心功能配置。保赔协会是航运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运业链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必定是航运保险特别是保赔保险功能高度集聚的城市。中船保经营总部搬迁至上海,填补了上海在保赔保险领域的空白。上海引入国际性保赔协会总部,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配置进一步完善,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引领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

三是推动航运业交流合作,凝聚行业共识。保赔协会的业务涉及海事主管部门、海事司法机关、航运企业、海事法律服务机构、检验机构、救助机构、海事研究机构等一系列行业管理者和参与者,有利于促进航运、保险、法律相关行业交流互动,推动行业协同发展。中船保经营总部搬迁至上海以来,高度重视与在沪航运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凝聚行业共识,形成了推动行业发展的合力。

四是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吸引功能性机构集聚。上海市和虹口区政府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实施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中船保积极推进所在楼宇招商工作,吸引国内外业内合作伙伴落户虹口区北外滩。截至目前,已有国际保赔协会分支机构、国际一流海事法律服务机构和中国知名海事服务机构等多家企业入驻,共同打造航运高端服务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中船保注重与国际组织、同业机构和相关合作伙伴加强交流合作,其中包括中船保与国际保赔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中船保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中国海事海商领域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为建设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添砖加瓦。

 

记者:您认为航运保险业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宋春风:中船保是船东相互保险的非营利性组织,可归类于航运保险。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航运保险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上海航运保险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必定是航运保险市场高度发展的城市,上海航运保险业的发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9年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达43.7亿元,在全国占比23.5%,成为中国航运保险市场中心,国际市场份额名列前茅。保赔保险方面,包括中船保在内的多家国际性保赔协会已在上海设立代表机构或咨询机构,瞄准中国航运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上海已成为内地保赔保险机构最为集中、市场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

近年来,包括航运保险在内的航运高端服务业受到了政府、行业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航运保险业以服务航运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对航运业发展的助推和保障作用不断增强。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航运保险业的国际化、市场开放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航运保险业态进一步丰富,从业人员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记者:在航运保险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您希望国家给予哪些具体政策的便利和支持?

宋春风: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法律环境完备和成熟,海上保险、海事仲裁等重要领域的法律法规为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强大动力。中船保一直关注和参与保赔行业的立法调研,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旨在协助打造与国际同行相近的法律环境,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上海可以进一步明确航运保险行业的制度需求,优化高质量制度供给,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航运保险机构国际化发展的支持。航运保险的保险标的大多具有国际性,保险机构需要提供承保、理赔、防损、咨询等全球化服务和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仅需要重视航运保险机构的集聚,还需要重视航运保险机构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建设。希望国家能够在保险机构“走出去”、外汇支付、相关审批流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三是加强税收政策支持。伦敦、新加坡等老牌国际航运中心能够基业长青并不断迸发出活力和生命力,原因之一在于为航运企业、航运保险机构提供大力度的税收优惠和支持。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航运产业承压的背景下,税收政策支持能够充分体现当地对航运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视,能够切实降低企业和相关机构的经营压力。国家有关部门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应结合实际为航运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政策支持,不断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航运保险等功能性机构的吸引力。

 

记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

宋春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离不开软环境和软实力建设。我所理解的软环境和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即营商环境、人才建设、学术研究、行业协同、文化氛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以上5个方面成果斐然,在许多方面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软环境和软实力建设方面还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的空间。具体来看,一是进一步优化政策和制度供给,持续提高海事法治建设水平,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打造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有效政策、法治和制度保障,贴近在沪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机构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营商环境。二是加快推动航运高端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台更多吸引、培养和服务人才的政策措施。三是进一步增强航运研究力量,密切关注航运市场、科技和管理等领域新形势、新理念、新进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引入行业管理实践,确保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紧跟前沿、引领趋势。四是继续搭建航运相关机构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在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凝聚推动行业发展的共识和合力。五是进一步营造航运文化氛围,推动全民关注航运事业,普及航运知识,引导公众关心、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社会效益。

 

记者:您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较国际上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有哪些优劣势?又怎样提高呢?

宋春风:2020年,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这是可喜的成绩,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新加坡、伦敦等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殊的地缘优势,上海作为追赶者,既有特有优势,同时也存在需要完善提高的地方。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国政策和区位优势。“一带一路”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和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设定了高标准,注入了强动力。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这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全国、辐射亚太、辐射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中国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维护全球多边贸易的重要力量,正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上海具有“后发优势”。上海航运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质量高,相关软件硬件条件齐全,行业相关机构高度集聚。与此同时,上海有条件、有能力借鉴国际顶级航运中心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同时也需要关注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一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应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加强政府领导、协调作用,推进相关支持政策落地。充分梳理与航运业特别是航运服务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制度,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和其他制度的建议,推动形成符合国情、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航运保险领域为例,当前上海与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制度规则、产品开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提高国际业务发展中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要进一步吸引和集聚代表国际规则制定者的航运高端服务机构和组织。本土机构和组织也要苦练内功,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是需要进一步优化支持航运业,特别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上海在优化国际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应进一步贴近在沪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机构的实际需求,在制度保障、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营商环境。继续搭建航运相关机构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在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凝聚推动行业发展的共识。继续夯实航运人才基础,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行业智库机构的交流合作,出台更多吸引、培养和服务人才的政策措施,更好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1S0LwwwGfbhguH_2s5ehg